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 - 正文

读书推荐:《忏悔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0-03-16 19:59:13
导读读书推荐:《忏悔录》,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忏悔录》及作者这次在书城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

《忏悔录》及作者

这次在书城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自传,书名是《忏悔录》。

忏悔录读后感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

该作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忏悔录》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

《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卢梭的《忏悔录》促进了回忆录、内心日记和自传体小说等体裁的繁荣,影响身后的无数作家。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就是卢梭影响下的产物。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

《忏悔录》分享推荐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忏悔录》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

这次在书城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字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38]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39]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40]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41]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42] 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43]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44] 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

求《忏悔录》读后感 3000字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38]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39]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40]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41]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42] 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43]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44] 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45] 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46] 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47]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48]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

  

  《忏悔录》的写作逻辑

    

  

  虽然《忏悔录》对生平的记忆止于奥古斯丁的皈依,然而,奥古斯丁并非认为皈依和受洗是向善意志的一劳永逸的胜利,相反,生活是一场永恒的试探,需要不断地朝向上帝、与罪性斗争,直到死亡方才罢休。[...] 我们只要把皈依事件理解为向善意志必将获胜的象征,就能将《忏悔录》全书的结构同奥古斯丁的整体思想结合起来,理解本书的写作逻辑:同《上帝之城》后十二卷的历史叙事一样,《忏悔录》也描述了在人的内心之中,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斗争历程。其中,心灵的上帝之城代表着朝向上帝、追求永恒幸福的意志;心灵的地上之城则代表着对尘世善好的错误追求:对友人的爱,对荣誉的渴望,眼目的*和肉体的情欲,不当的理智好奇……而正如《上帝之城》把奥古斯丁的全部思想安排在对人类历史的书写之中,《忏悔录》对个人历史的书写也必须放在神学原则的规定之下。因此,在前九章叙述完从出生到皈依的生平之后,奥古斯丁还要续写后四章,讨论记忆、永恒和时间、创造等哲学问题。《忏悔录》前九章和后四章之间表面上的差异并非反映了写作的不连续,而是恰恰反映了历史维度和神学思想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体现了奥古斯丁的*教思想和古典思想的重大差异:就个人而言,哲学不仅仅是爱智慧的理性追求,其本质首先是实现幸福的必要途径,因此,任何理论观念都必须落实到个人生活的历程之中,参与人在时间之中对永恒上帝的追求;就全人类而言,*教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提出一套新的思想,另辟一个新的学派,而是要把自己的原则落实为人类历史的现实进程,在朝向上帝之城的羁旅中重新安排尘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这次在书城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求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 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因为这是一场超越*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有些书就是一本推荐书的书单,如:《读书毁了我》《影响中国50部文学名著》。 我只知道这两部,推荐

《新闻周刊》:最好的100本书

1.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

作者 : LeoTolstoy列夫托尔斯泰

2. 1984

作者 : GeorgeOrwell乔治奥威尔

3. Ulysses尤利西斯

作者 : JamesJoyce詹姆斯乔伊斯

4. Lolita洛丽塔

作者 : VladimirNabokov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

5.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动

作者 : WilliamFaulkner福克纳

6. Invisible Man*人

作者 : RalphEllison拉尔夫·埃里森

7.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作者 : VirginiaWoolf伍尔夫

8. Iliad and Odyssey boxed set

作者 : Homer荷马

9.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作者 : JaneAusten简奥斯丁

10. The Divine Comedy神曲

作者 : DanteAlighieri但丁

11.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

作者 : GeoffreyChaucer乔叟

12.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

作者 : JonathanSwift斯威夫特

13. Middlemarch米德镇的春天

作者 : GEORGEELIOT乔治艾略特

14. Things Fall Apart分崩离析

作者 : ChinuaAchebe阿基贝

15.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 J.D.Salinger塞林格

16. Gone With The Wind飘

作者 : MargaretMitchell米切尔

17.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百年孤独

作者 : GabrielGarcia Marquez马尔克斯

18.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 : F. Scott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

19. Catch-22第22条军规

作者 : JosephHeller约瑟夫海勒

20. Beloved深爱

作者 : ToniMorrison莫里森

21.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

作者 :JohnSteinbeck史坦贝克

22. Midnight's Children午夜的孩子

作者 : SalmanRushdie拉什迪

23. Brave New World勇敢新世界

作者 : AldousHuxley赫胥黎

24. Mrs. Dalloway达洛卫夫人

作者 : VirginiaWoolf伍尔夫

25. Native Son 土著的儿子

作者 : RichardA. Wright赖特

26. Democracy in America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 : Alexis deTocqueville托克维尔

27.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

作者 : CharlesDarwin达芬奇

28. The Histories希罗多德历史

作者 : Herodotus希罗多德

29. The Social Contract社会契约论

作者 : Rousseau,Jean-Jacques卢梭

30. Das Kapital资本论

作者 : Karl Marx马克思

31. The Prince君主论

作者 : NiccoloMachiavelli马基雅维利

32. St. Augustine Confessions奥古斯都忏悔录

作者 : SaintAugustine奥古斯都

33. Leviathan利维坦

作者 : ThomasHobbes霍布斯

34. 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作者 :Thucydides修西得底斯

35.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作者 : J.R.R.Tolkien托尔金

36. Winnie-the-Pooh小熊维尼

作者 : A. A.Milne米尔恩

37.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纳尼亚传奇

作者 : C. S.Lewis刘易斯

38. 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

作者 : E.M.Forster福斯特

39. On the Road在路上

作者 : JackKerouac凯鲁亚克

40. TO KILL A MOCKINGBIRD杀死一只反舌鸟

作者 : HarperLee李

41. Holy Bible圣经

42. A 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

作者 : AnthonyBurgess伯吉斯

43. Light in August八月之光

作者 : WilliamFaulkner福克纳

44. The Souls of Black Folk黑人的灵魂

作者 : W. E. B.Du Bois波伊斯

45. Wide Sargasso Sea茫茫苍海

作者 : Jean Rhys莱斯

46.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作者 : GustaveFlaubert福楼拜

47. Paradise Lost失乐园

作者 : JohnMilton弥尔顿

48. 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 : LeoTolstoy托尔斯泰

49. Hamlet哈姆莱特

作者 : WilliamShakespeare莎士比亚

50. KING LEAR李尔王

作者 :Shakespeare莎士比亚

51. Othello奥赛罗

作者 : WilliamShakespeare莎士比亚

52. SHAKESPEARE‘S SONNETS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作者 : WilliamShakespeare莎士比亚

53. Walt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

作者 : WaltWhitman惠特曼

54.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作者 : MarkTwain马克吐温

55. Kim吉姆

作者 : RudyardKipling吉卜林

56. Frankenstein弗兰克斯坦

作者 : MaryShelley玛丽雪莱

57.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之歌

作者 : ToniMorrison莫里森

58.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

作者 : Ken Kesey克西

59.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 : ErnestHemingway海明威

60. Slaughterhouse-Five第五号屠场

作者 : KurtVonnegut冯古内特

61. Animal Farm动物农场

作者 : GeorgeOrwell奥威尔

62. Lord of the Flies蝇王

作者 : WilliamGolding戈尔丁

63. In Cold Blood冷血

作者 : TrumanCapote卡波特

64. The Golden Notebook金色笔记

作者 : DorisLessing莱辛

65.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 : MarcelProust普鲁斯特

66. The Big Sleep漫长的告别

作者 : RaymondChandler钱德勒

67. As I Lay Dying我弥留之际

作者 : WilliamFaulkner福克纳

68. 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 : ErnestHemingway海明威

69. I, Claudius我,克劳迪斯

作者 : RobertGraves格雷夫斯

70.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 : CarsonMcCullers麦卡勒斯

71.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

作者 : D.H.Lawrence劳伦斯

72. All the King's Men国王的人马

作者 : RobertPenn Warren沃伦

73.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作者 : JamesBaldwin鲍尔温

74. Charlotte's Web夏洛特的网

作者 : E. B.White怀特

75. Heart of Darkness黑暗的心

作者 : Conrad,Joseph康拉德

76. Night夜晚

作者 : ElieWiesel维塞尔

77. Rabbit, Run快跑兔子

作者 : JohnUpdike厄普代克

78.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作者 : EdithWharton伊迪斯华顿

79. Portnoy's Complaint 波特诺的不满

作者 : PhilipRoth菲利普罗斯

80. AN AMERICAN TRAGEDY 美国的悲剧

作者 : TheodoreDreiser德莱塞

81. THE DAY OF THE LOCUST蝗虫之日

作者 : NathanielWest韦斯特

82. 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

作者 : HenryMiller米勒

83. The Maltese Falcon马耳他之鹰

作者 : DashiellHammett汉米特

84. His Dark Materials Trilogy黑暗元素

作者 : PhilipPullman普尔曼

85.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死神来迎大主教

作者 : WillaCather卡瑟

86.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梦的解析

作者 : SigmundFreud弗洛伊德

87. 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作者 : HenryAdams亚当斯

88. 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 TSETUNG毛泽东语录

作者 : MaoTse-Tung毛泽东

89.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宗教经验多样化

作者 : WilliamJames詹姆斯

90. Brideshead Revisited旧地重游

作者 : EvelynWaugh沃

91. 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

作者 : RachelCarson卡森

92.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作者 : JohnMaynard Keynes凯恩斯

93. LORD JIM吉姆老爷

作者 :Joseph/Conrad康拉德

94. Goodbye to All That向以往告别

作者 : RobertGraves格瑞福斯

95. The Affluent Society富裕社会

作者 : JohnKenneth Galbraith加尔布雷斯

96. Wind in the Willows柳林风声

作者 : KennethGrahame肯尼斯·格雷厄姆

97.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马尔克西姆自传

作者 : MalcolmX/Alex Haley

98.Eminent Victorians维多利亚时代的名人

作者 : LyttonStrachey堂纳斯维奇

99. The Color Purple紫色

作者 : AliceWalker沃克

100. The Second World War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作者 : WinstonS. Churchill丘吉尔

这样行吗追问还有吗? 这个不算一本书里推荐的吧,什么介绍啊些都不得追答我不知道别的了,对不起啊

标签: 冬至作文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书籍推荐:《围城》 书籍推荐:《红与黑》 读书推荐:《皮囊》 书籍推荐:《荒原狼》 读书推荐:《浮生六记》 读书推荐:《杀死一只知更鸟》 书籍推荐:《昆虫记》 读书推荐:《复仇者》 书籍推荐:《摆渡人》 读书推荐:《红玫瑰与白玫瑰》 读书推荐:《繁花》 书籍推荐:《挪威的森林》 书籍推荐:《偷影子的人》 青年节有什么来历 儿童节是怎么来的 暴殄天物是什么意思呢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东山再起是什么意思 读书推荐:《苏菲的世界》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书籍推荐:《穆斯林的葬礼》 书籍推荐:《城南旧事》 书籍推荐:《活着》 读书推荐:《简·爱》 书籍推荐:《红岩》 书籍推荐:《嫌疑人x的献身》 书籍推荐:《儒林外史》 读书推荐:《我是猫》 读书推荐:《目送》 书籍推荐:《霍乱时期的爱情》 书籍推荐:《圣女贞德》 读书推荐:《爱你就像爱生命》 读书推荐:《尤利西斯》 书籍推荐:《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推荐:《山河故人》 读书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书推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读书推荐:《复活》 读书推荐:《黄金时代》 书籍推荐:《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