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1-02 17:57:38
1.贞观之治时期,米价低至每斗四五钱,城门长时间不关闭,马牛遍布野外,行人行千里无需携带粮食。这些描述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治安的改善和商业状况的好转。2.然而,用米价低廉来衡量政绩存在问题。《汉书·食货志》指出,粮价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对社会造成伤害。因此,低米价并不一定代表治道的成功,反而可能导致社会危机。3.唐代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不可能出现米价低至四五钱的情况。由于关中地区粮食产量不足以满足京师的消耗,需要依赖东南方向的漕运。漕米运输成本高昂,从江淮至洛阳的运价就占货物价值的二成,再到长安的旱路运费更是昂贵。4.长安米价昂贵是不争的事实。诗人白居易曾因长安米贵而受到嘲讽。在贞元年间,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曾高达每斗千钱,而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仅能维持十日之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