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2-01 01:15:22
笄,在上古时期被称为“笄(ji)”,即簪。在男子盛行戴冠时,笄还有固冠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插笄标志着长大成人,通常要举行仪式,即“笄礼”。笄礼源于周代,女子年满15岁被视为成人。古代女子15岁前,发式多为丫髻,无需插笄。到15岁,若已许嫁,便可挽成人发髻,使用发笄。成年女子被称为“及笄”,意味着开始接受成人礼教,言行举止需更加检点,一般深居闺中,直到成婚之日才解下象征未嫁的缨线。发钗与发簪类似,用于插发,但结构不同:发簪通常为一股,而发钗则为双股。发钗除质料和长度不同外,钗首装饰尤为显著。如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梁冀妇所制”。鸾鸟钗,因民间视鸾鸟为吉祥之禽,更常见于结婚首饰。发钗插法多样,有横插、竖插、斜插及自下而上倒插,数量不一,可左右各插一支,亦可多支,视发髻需求而定。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