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 - 正文

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0-03-16 20:03:44
导读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读音:yīgǔzuòqì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造句:1.您能解释一下一鼓作气的意思吗?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òqì[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读音: yī gǔ zuò q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造句: 1.

您能解释一下一鼓作气的意思吗?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句] 龙尾雕工

“一鼓”是第一次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的意思;“气”指勇气。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鼓作气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呢?

第一次击鼓士兵的锐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兵的锐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没锐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 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的作的意思是:振作。 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鲁军的突然出击使齐军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

专业回 原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句: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本句出自〈曹刿论战〉,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的经过,赞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战鼓时,将士们都精神振作、求战心切;敲第二遍战鼓时,将士们的斗志开始衰减;等到敲第三遍时,将士们就无心战事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

作者及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出处: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典故: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队。

战胜了齐*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

发音: yī gǔ zuò qì。

成语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造句: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成语辨析:~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成语使用: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褒贬解析:属褒义成语

歇后语:水里的*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英语翻译: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士气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气就完结了。

这句话来自于《 左传·庄公十年》中的《 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关介绍: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 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 东平县人),著名的 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 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一鼓作气的故事是什么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一鼓作气古译,今译是什么意思?

古代打仗击鼓为令,鼓响就是前进冲锋的号令,敲锣则是收兵的号令。第一通鼓响的时候,军士们的士气最高涨,冲锋的势头也最猛,所以称作一鼓作气。现在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趁着劲头大的时候鼓足干劲,一下子把工作任务完成。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词牌名是什么意思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文成公主进藏是什么样的故事 火烧赤壁的故事讲什么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华佗是怎么死的呢 武则天是什么人 书籍推荐:《铁皮鼓》 书籍推荐:《等待戈多》 过五关斩六将的经过 唐玄宗是什么人 感恩节具体是几月几号 汉武帝的功绩有哪些 赵高为什么死 平安夜具体是几月几号 圣诞节具体是几月几日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哪个人 多多益善是什么意思 读书推荐:《红高粱》 书籍推荐:《罗生门》 愚人节具体是几月几日 复活节具体是几月几日 书籍推荐:《知更鸟》 读书推荐:《丰乳肥臀》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哪些词牌名 施耐庵是什么朝代的 书籍推荐:《俗世奇人》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墨守成规是什么意思 读书推荐:《平凡的世界》 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 元旦节具体是几月几日 国际禁毒日具体是几月几日 世界无烟日具体是几月几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