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6 12:35:08
1、声臭的注音是:ㄕㄥㄔㄡˋ。2、拼音是:shēng chòu。3、结构是:声(上下结构)臭(上下结构)。4、基础解释是:声臭。5、引证解释是:⒈参见“声香”。参见“声香”。引《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清马瑞辰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6、网络解释是:声臭声臭,shēngchòu,耳不闻声音,出自《诗·大雅·文王》。7、综合释义是:《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清马瑞辰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参见“声香”。'声臭。《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8、汉语大词典是:《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清马瑞辰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参见“声香”。9、其他释义是:1.《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