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6 11:39:13
1、儒训的注音是:ㄖㄨˊㄒㄨㄣˋ。2、拼音是:rú xùn。3、结构是:儒(左右结构)训(左右结构)。4、基础解释是:谓儒学教育。5、引证解释是:⒈谓儒学教育。引《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唐李绛《请崇国学疏》:“自高祖初立关中,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黌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6、网络解释是:儒训rúxùnㄖㄨˊㄒㄩㄣˋ。7、综合释义是:谓儒学教育。《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唐李绛《请崇国学疏》:“自高祖初立关中,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黌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儒训[rúxùn]儒教也。《三国志·魏书·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8、汉语大词典是:谓儒学教育。《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唐李绛《请崇国学疏》:“自高祖初立关中,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黉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9、其他解释是:儒教也。《三国志·魏书·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