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1-24 03:42:16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吴金鼎在该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远古遗存。随后在1930年和1931年,中央研究院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板筑城垣,并因此地名为“城子崖”。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文化层深达4至6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出土的灰陶器物和铜质兵器等属于商周战国文化,而下层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则展示了更早的文化面貌。其中,陶器以泥质加沙黑陶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堪称该文化的代表。由于该地出土的遗存完全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因此被称为“龙山文化”。这次发掘是中国早期近代意义上的重大考古活动,也是全国发现并挖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