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1-30 11:27:23
2.消极影响:这种模式下的小规模生产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限制了再生产的扩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进步。3.历史发展: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个特点,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并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技术基础。隋唐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模式得到扩展,而明清时期则实现了深入发展。4.扩展资料:精耕细作的历史发展显示,春秋时期出现了先进的垄作法,汉代推行了代田法和区田法,增强了精耕细作技术。《氾胜之书》等农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耕作全过程。汉代还发明了耧车。耕作制度也逐渐发展,出现了两年三熟制。5.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趋于成熟。《齐民要术》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同时,江南地区的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提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