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2-03 13:36:04
英国皇家研究院布比斯医生的研究表明,瘦肉在烹调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杂环胺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显示,杂环胺能损害DNA,导致基因突变,这与西方国家较高的肠癌发病率有关。瘦肉中蛋氨酸含量较高,该氨基酸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后者能损伤动脉血管壁,促使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尽管瘦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也不能过度食用。一般成年人每日肉类摄入量应在1到2两之间,具体可根据体重和体脂情况进行调整。为了补充蛋白质,建议增加牛奶和豆制品的摄入量。研究表明,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乳腺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较低,这可能与常食大豆及其制品有关。大豆富含一种抗癌物质——异黄酮,特别是三羟异黄酮类,具有显著的抗诱变作用,对乳腺癌和大肠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