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4-10-06 05:12:38
中国的标点符号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那时的文字间隔符号仅限于简单的“,”、“。”。真正引入语法和意义分界符号的转折点是由僧人慧远带来的。最初的符号如“顿”和“颠”,分别代表句子的短暂停顿和结束,宋代后,标点符号形态各异,如逗号用鼎状,顿号则形似锤子。清朝时期,标点符号体系得以完善,康有为引入了逗号、句号等符号,尽管初期使用并不普及,规范性也不足。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至关重要,它能清晰表达思想,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规范使用标点如在主要成分间用逗号,或用叹号表达强烈情感,都需遵循特定原则。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