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5 05:47:39
1、邑庠的拼音是:yì xiáng。2、注音是:一ˋㄒ一ㄤˊ。3、结构是:邑(上下结构)庠(半包围结构)。4、词语解释是: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邑庠[yìxiáng]⒈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5、引证解释是:⒈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引《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绅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6、综合释义是: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绅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7、汉语大词典是: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谒先圣于邑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绅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8、国语辞典是:邑庠[yìxiáng]⒈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引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一·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祇谒先圣于邑庠。」。9、辞典修订版是: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一.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只谒先圣于邑庠。」。10、其他释义是:1.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