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5 08:31:24
1、团案的拼音是:tuán àn。2、注音是:ㄊㄨㄢˊㄢˋ。3、结构是:团(全包围结构)案(上下结构)。4、引证解释是:⒈科举时代县试初试合格者的名单排写成圆圈,以示不分次第,叫团案。复试正式入选的,名单按名次先后排列,叫长案。引《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买卷子去应考。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5、网络解释是:团案考试揭晓,谓之「发案」,每次发案,鸣炮用吹手。发案用圆式,或日圈。取在第五十名以内,为第一圈。圈分内外两层,外层三十名,内层二十名,亦有不分内外,列五十名为一大圈。居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者,为第一名,只写坐号,不写姓名,逆时针排写,出50名圈者为出圈或叫出号,第二圈以下仿此。6、综合释义是:科举时代县试初试合格者的名单排写成圆圈,以示不分次第,叫团案。复试正式入选的,名单按名次先后排列,叫长案。《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买卷子去应考。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旧时县试,初选时合格的名单,入选人的名字不分名次写在一起,称为「团案」。《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覆试,匡超人又买卷伺候。」。7、汉语大词典是:科举时代县试初试合格者的名单排写成圆圈,以示不分次第,叫团案。复试正式入选的,名单按名次先后排列,叫长案。《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买卷子去应考。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8、国语辞典是:旧时县试,初选时合格的名单,入选人的名字不分名次写在一起,称为「团案」。团案[tuánàn]⒈旧时县试,初选时合格的名单,入选人的名字不分名次写在一起,称为「团案」。引《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覆试,匡超人又买卷伺候。」。9、辞典修订版是:旧时县试,初选时合格的名单,入选人的名字不分名次写在一起,称为「团案」。《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考过了,发出团案来,取了;覆试,匡超人又买卷伺候。」。10、其他释义是:1.科举时代县试初试合格者的名单排写成圆圈,以示不分次第,叫团案。复试正式入选的,名单按名次先后排列,叫长案。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