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5 09:01:00
1、簪白笔的拼音是:zān bái bǐ。2、注音是:ㄗㄢㄅㄞˊㄅ一ˇ。3、结构是:簪(上中下结构)白(独体结构)笔(上下结构)。4、词语解释是: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冠饰之一。簪白笔[zānbáibǐ]⒈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冠饰之一。5、网络解释是:簪白笔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6、综合释义是: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冠饰之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7、汉语大词典是: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冠饰之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8、其他释义是:1.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冠饰之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