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时长:00:00更新时间:2023-07-16 06:37:54
1、丝料的拼音是:sī liào。2、注音是:ㄙㄌ一ㄠˋ。3、结构是:丝(上下结构)料(左右结构)。4、引证解释是:⒈元代的一种税制。引《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5、网络解释是:丝料丝料是元对汉民所征的户税。包括纳官正丝和五户丝两部分。丝料制度始于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所定税制以地、户、丁为征收对象,其中户税征丝料,规定按各路(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省一级)所出本色丝线,每2户出丝1斤,纳入官府,名系官丝。5户出丝1斤,纳入封君,名五户丝。世祖时,重定户籍科差条例,“其法:每户科丝二十二两四钱,二户计算丝二斤一十二两八钱,其二斤即系纳官正丝,内正丝、色丝各半,外将每户剩余六两四钱攒至五户满二斤数目,付本位下支用。”(《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中堂纪事》上)这是就丝银全科户而言,实际征收时,还要按户等,分别税率征收,税额亦不断增加。6、网友释义是:【拼音】:sīliào【注音】:ㄙㄧㄌㄧㄠˋ【汉字】:丝料元代的一种税制。《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7、汉语大词典是:元代的一种税制。《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太宗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8、其他释义是:1.元代的一种税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