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常识 - 正文

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谁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0-03-27 18:30:48
导读春秋五霸代表的是谁,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

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先后成为诸侯霸主的几个代表人物,一般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也有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最先称霸是:齐桓公。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个春秋时期基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对于“五霸”,《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则认为五霸应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有哪些 分封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周、西汉、西晋、明、唐宋封王侯只有食邑,清朝只领俸禄。

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

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人。主要是王族或后来的皇族。另外是部分异姓,包括皇室(以前是王室)的亲戚,即所谓外戚。

然后是功臣,主要是帮助王族皇族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这些人进行奖酬,比如西周功劳最大的姜尚姜氏,封在山东的齐国。

扩展资料

分封制特点:

首先在*方面,具有*意义的分封只在某些王朝的建国之初实行,用这种方法来制约异姓王、官僚,使本姓王朝稳固立足,维持本姓皇位的长久和私性家族在王朝中的世袭利益,这是它的根本目的。实行的状况,最明显的是西汉初和西晋初,唐朝、明朝建立之初也曾实行这种分封。

西晋建国之初,总结以前的历史教训,认为曹氏家族所以能取代东汉,是因为东汉沿袭了西汉中期以后实行的弱藩政策,以致东汉末期董卓、曹操的势力强大,汉献帝受制,而没有本宗人强藩辅佐汉献帝。而曹操建立魏国以后,仍沿袭东汉政策,曹魏又被司马氏取代。

所以司马氏在建立西晋以后,又封同姓王到地方上去。明初也有类似情况。以上历代分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导致皇家内乱,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这些事件结束后,朝廷都实行弱藩、削藩政策。

西汉中期以后的再分封,就不再给予领地,众建以分其势,仅予食邑之封,尤其*兵权,西汉中期以后各代已不是完全意义的分封制,只是封爵,使其享有世袭性的经济特权,而且这种经济特权也逐渐减小。

西汉时期,宗室王的封国食邑多者有几十个城,这几十个城下面所辖的老百姓所交的租赋,都归封主食用。东汉时期,封国地区就小了。到了隋唐时期,主要是食封户。

后来这种食封户也逐渐减少,封为万户,实际的收租户,可能只有几千户,实际的食封户就叫食实封。到明清时期,就没有食封户的问题了,都是赐给土地,自己出佃收取地租,另外就是给养赡银米。

其次在*权力方面,分封制仍有残留。比如以世爵为官,以世爵荫子,主要是异姓功臣后裔,但数量很少,属于贵族*的残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封制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据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的过程中,一天没有食物可以吃,晋公子重耳晕倒在地上。大臣介之推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肉汤,重耳吃了后渐渐恢复精神。

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封赏的众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隐退,晋文公带人去请介之推出山,翻山越岭就是找不到。无奈放火烧山却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位清明节。

拓展资料:

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等习俗。春日郊游,也称“踏春”,通常指初春时期到郊外游玩。踏青这种郊外活动,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植树也被慢慢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是对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肯定。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其它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春秋五霸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是目前最准确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郑庄公,宋襄公。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另有人认为,所春秋五霸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其一:仅晋国一国前后称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在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 其二:晋文公玄孙晋悼公*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他让后世对此争议极大; 其三:郑、宋、秦、吴、越构建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楚庄、晋悼之霸业相比拟。 齐桓公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晋文公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晋悼公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走向全盛,强化封建统治,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使晋国强势崛起,称霸中原。天赋异禀的杰出*家、战略家、纵横家,晋国霸业的复兴者,华、夏民族融合的积极推动者,春秋中后期最出类拔萃的诸侯。他勤政爱民,亲贤远恶,果敢敏捷,从谏如流,是先秦乃至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天才君主。他不是天子却胜似天子,无霸主之名而具霸主之实,年纪轻轻却在*上异常成熟。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

请问春秋五霸是谁?

春秋五霸:“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

“五霸”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常识,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两千年来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说法有十几种,人头多达十五个。现在,史学界的说法仍有两种:一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另一为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而《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权威典籍,对“五霸”词条的解释则是二说并存,莫衷一是。这个问题似乎成了千古之谜。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详加研究,这个千古之谜是不难解决的。

一、古今”五霸”说的历史回顾

“五霸”说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战国后期至唐宋;二是明清至近代;三是现代。

第一个时期是“五霸”说的争鸣时期,各家主要是提出了自已关于“五霸”的说法,但都缺乏论证。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们的“五霸”说共有六种:

1、“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荀子《王霸》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从之者有《墨子·所染》等。

2、“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越勾践”说。如王褒《四子讲德论》说:“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有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有咎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有叔孙、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有种、蠡、谍、庸,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

3、“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说。如《白虎通·号篇》说:“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公晋文公是也。”从之者有服虔《左传解谊》、高诱《战国策·齐策一》和《吕氏春秋·先已》注,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崔*(撰:去手+土)《庄子·大宗师》注,杜预《左传·成二年》注,颜师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注,孔颖达《左传·成十八年》正义,杨士勋《谷梁传·隐八年》疏,丁公著《孟子手音》等。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说。如《白虎通·号篇》说:“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庐也。”

5、“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白虎通·号篇》说:“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赵歧《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 皇霸》、高诱《吕氏春秋·当务》和《淮南子汜论篇》注,陆德明《左传·成二年》释文、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司马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索引等,从之。

6、“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说。如颜师古《汉书·诸王侯表序》注说:“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

在这六种说法中,从之者较多的有两说,无从之者的有三说;人头十一个,其中完全相同的仅有二人,即齐桓、晋文;十一人有八人在春秋,有三人在夏商二代。

第二个时期是“五霸”的考订时期。此时史学界开始对以往的“五霸”说进行了新的审视,有人同意以往的说法,有人则提出了新的“五霸”说。这时的“五霸”说有五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其考订一律从略):

1、“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说。如何燕泉,见《疑耀》卷一;王端履的《重论文斋笔录》;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二等。

2、“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张萱的《疑耀》卷一;毛奇龄的《四书剩言》;吴汉翃的《春秋提要》等。

3、“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阎若璩《四书·释地三续》。

4、“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说。如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卷36。

5、“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说。如近人朱起凤《辞通》卷十九祃韵“五霸”?酢?br>

这时的“五霸”说与以往相比,考订掉了三种说法,新增加了两种说法,人头也由原来的十一人增加到了十五人。但总的说来,这是期的“五霸”说较之以往无重大改观。

第三个时期是对传统“五霸”说进行深人研究的时期。这时期的“五霸”说只有两种: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杨伯峻先生的《孟子·告子》注。

2、“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一书。

这一时期的“五霸”说与传统相比,由过去的八种说法骤减到了两种,人头也由十五人减到了七人,不过这时没有提出新说法。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关于“五霸”的单一的说法,事实上,自古及今,“五霸”问题还有许多并存的说法:第一时期,如《荀子》、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等;第二时期,如顾炎武的《日知录》和蒋炯的《重论文斋笔录》等;第三时期,如《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另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学术以及*气候的变化,“五霸”的最流行的说法也不一:如古代是儒学统治时期,所以清代以前最流行的说法为杜注《左传》中的“昆吾、豕韦、大彭、齐桓、晋文”与赵注《孟子》中的“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二说。自近代以,来由于《荀子》之被重新发掘,而且据现代人证明,其自然观接近唯物主义。所以,《荀子·王霸》中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一说的呼声顿高,以致发展到了与赵注《孟子》的“五霸”说平分秋色的地步。然则这都是赶潮人的鬼把戏,非有科学之依据。

二、解决”五霸”问题的科学途径

“五霸”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溯源求本,回到“五霸”一词最先提出时的意义上去探索。只有把“五霸”放回到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才能真正得到解决,离开了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是搞不清“五霸”究竟为谁的。

“五霸”一词最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请看《左传》成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唬骸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扩展资料: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乐毅、剧辛、韩非、李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在战国时期独步天下。

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约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张守旧。

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

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的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五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四川方言巴适什么意思 槽钢层指的是什么 文章千古事得寸得失寸之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容积率一般是多少 华山在我国是哪个省 2008年奥运会口号怎么喊 微信公众号举报查询 xl尺码是多大 一寸照片的图片尺寸是多少 路旁土命指的是什么 湖州市的湖表示的什么湖 宏村在哪个省哪个市 涧下水命表示的是什么 指南针n指什么方向 指南针标记“n”指向哪里 库巴指的是什么 为啥叫朱日和阅兵 阿拉善英雄会2019日期是什么时候? 国庆焰火总导演是谁? 我和我的祖国作词作曲原唱是谁 2020年国考什么时候开始报名 国考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cpi表示什么 金陵在哪个省的城市 工资中的30k是多少钱 gpa表示什么 四级五方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世界军运会 李白的死是怎么回事 鼓浪屿是哪个地方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啥意思 什么是住房公积金有什么用 双11付了定金怎么退 霜降节气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撸口子什么意思?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前川是什么意思 拿到offer证书是什么意思 万圣节的由来 故今日之责任的故和知是什么意思 平江路是在苏州哪个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