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的具体日期不是固定的,为每年的阳历6月20日、21日或者22日中的一天,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为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
芒种的日期是在每年的阳历6月5日或者6月6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
龙头节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亦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
龙头节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亦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而2021年的除夕为2021年02月11日,农历腊月三十,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而2021年的除夕为2021年02月11日,农历腊月三十,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既是新一年的前夕,也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由于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
除夕,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具体时间是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在我国农历腊月天数不确定,有的年份为二十九天,有的年份为三十天,因此有的年份没有腊月三十,腊月二十九就为除夕。
-
冬至为公历12月21-23日,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
它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
冬至一般是每年公历12月21-23日。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冬至,又叫一阳生,是中国农历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它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而2020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
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端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五月初五:端午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