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居风水 - 正文

藏族人饮食习惯是什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0-04-11 15:48:53
导读藏族人饮食习惯是什么,藏族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藏族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短柄尖刀。每餐量少,一般日食五、六餐。藏族人是以青稞为原料制作的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等食品,具体饮食习惯如下图:材料/工具青稞方法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

藏族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 藏族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短柄尖刀。每餐量少,一般日食五、六餐。

藏族人是以青稞为原料制作的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等食品,具体饮食习惯如下图:

材料/工具

青稞

方法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后,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奶渣,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如果没有酥油茶,可用猪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开水和白糖搅拌即可食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搅拌后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应少食多餐,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吸收。

我所看见的是:牛羊肉是主食;就着”糌粑“喝奶茶;吃”曲拉(奶酪)。 茶水里面加牛奶,叫做奶茶。 茶水里面加奶油,叫做酥油茶。 糌粑,就是炒熟了的青稞麦子磨成的粉。吃的时候用茶水和成团儿,手拿着吃。糌粑不是饭,是吃喝茶的点心。 藏族人是

酥油茶是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茶味的浓淡、酥油的多少及咸淡,因人而异;一般体力劳动者,尤其是男性,喜茶味浓重,酥油多得喝起来拉粘儿的酥油茶,而老人、儿童、女性,则饮味道清、淡、香的,酥油茶不宜喝冷的,否则伤肠胃。

传统来说,藏族人的主食是糌粑,也就是炒过的青稞面和了酥油和茶水而捏成的食物 而风乾肉和茶也是他们的主食 糌粑作为主食是受客观条件所,在青藏高原,长得比较好的就是青稞,要充饥光吃肉当然是可以,可是没有那麼多肉吃,所以还是要靠类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独特风格。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事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豪爽热情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边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评价。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藏族(藏文:བ'ད་པ་)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人的饮食

1、糌粑

酥油糌粑是*地区牧民传统主食之一。藏族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66303733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糌粑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因而受到*地区人们的喜欢。

2、酥油

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粗制的奶油,含脂肪约80%一90%,还有不少维生素A。酥油的食用方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也可放人糌粑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要用到酥油,还可以做酥油拌饭。逢年过节、结婚嫁娶时藏族人民更离不开酥油,特别是用酥油制成的各种点心,既好看,又香脆。酥油的用途很多,在藏区大小寺庙内长年不熄的灯也是用酥油作为燃料的。

3、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时必不可少。

4、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与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

5、曲拉

汉语叫“奶酪”或“乳酪”。当把打好的酥油从酥油桶捞出之后,利用提取酥油后剩下的奶水来制取曲拉。曲拉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淀粉,营养丰富,是牧民主食之一。

藏族人在吃糌粑时在酥油糌粑碗中放人适量的曲拉和糖一块食用,味美可口。曲拉还与其他原料配合,调制成可口的藏点。由于干曲拉比较硬,藏族老年人经常将曲拉泡到酥油奶茶中食用。

藏族和傣族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礼仪

  藏族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

  风干肉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

  藏族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361323030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傣族饮食:

  傣族大多日食两餐,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抓饭吃。

  傣族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然后晒干储藏)。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饭合盛些许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特制酱、青苔松佐食。

  傣族每年要集体祭祀“社曼”(“披曼”)两次,栽秧前一次、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一次、为谢恩,要杀牛或猪一头,各家男人备贡品送到“社曼”(“披曼”)前,由“陶曼”主持祭祀,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傣族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会发现傣族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傣族孩子从懂事时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礼仪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不光接受长辈的教诲,而且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妇女、不喝酒、不抽烟。当小和尚时期,八、九岁至十几岁,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的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

藏族的风俗习惯

一、婚姻风俗。

藏族传统婚姻形式多样。一夫一妻制最为常见,占婚姻总数的60%-80%,在农区和民族杂居区可达95%以上。其中最普遍的是男子将女子娶进家中。有女无男的家庭亦可给女儿招赘。

除一夫一妻制外,藏族传统上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制 和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家庭,一般是长兄结婚,之后弟弟加入家庭,生下的子女称长兄为父亲,其余为叔叔。

两兄弟共妻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多兄弟共妻和朋友共妻的情况。一妻多夫制避免了兄弟分家,使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被分割,还降低了税役压力,也为社会所普遍认可。

一夫多妻制与之类似,多是姐妹共夫,姐姐先赘婿,然后妹妹加入家庭。这两种婚姻形式在藏族中占一定比例,但在安多比较少见。

二、葬俗风俗。

*台上聚集的秃鹫

藏族有多种不同的丧葬习俗,其中最普遍的是*,此外还有 土葬、水葬、火葬、塔葬等。

*是藏族独特而普遍的葬俗,人死后停尸数日,送往*台,由*师肢解尸体,分离骨肉,拌以糌粑,再发出信号,呼唤秃鹫来食,以食尽为佳,说明生前无罪孽。

土葬一般不用棺材,将尸体用布包好后置入挖出的坑穴中,再将土填平,一般不修坟包。

水葬即将尸体抛入湍急的水流中,有整体葬和肢解葬两种。

火葬即将尸体焚烧。塔葬是最高级的葬式,用于大活佛、大喇嘛,将尸体火化或脱水保留肉身后,葬入灵塔,以求永存。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楼葬、树葬等较罕见的葬式。

不同地区对不同葬俗有各自的看法。

如卫藏地区多认为土葬最为卑贱,用于因麻风、天花等传染病而死的人,或强盗、杀人犯等,而康区等地的一些地方则有土葬的传统。

又如卫藏多认为水葬是乞丐、赤贫者等所用,但康区的一些地区则以水葬为传统葬俗。

又如火葬在卫藏地区一般只在高僧、贵族中进行,在一些地方则普遍运用。

三、节日风俗。

藏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有学者依据藏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431343762将其分为7类: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牧事节日、纪念性节日、文体游乐节日、庆贺性节日和岁时节日。

藏历新年属于岁时节日,是藏族十分隆重的节日。各地藏历新年的时间并不一致。

大多数地区在藏历正月初一过年;后藏一些地区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为“农事新年”;普兰县在十二月初一过年;工布地区(今林芝县、米林县)*初一过年。

各地藏族庆祝藏历年的方式不尽相同,总而言之,都是通过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迎接新的一年,驱散邪魔,祈求好运、安康、丰收。新年的庆祝常持续半个月之久。

望果节是农区的农事节日,日期不定,多在农作物成熟之际、大雁南飞前举行。“望果”( འ'ང་སྐ'ར་)在藏语中是“巡视田地”“转地头”的意思。

其共同形式就是绕着田地转圈,不同地方还会增加念咒、抬“丰收塔”等内容,并举行歌舞、游戏等活动。

萨嘎达瓦节属于宗教节日,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它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意在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涅盘。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转经。

达玛节是牧区的牧事节日,流行于江孜一带,每年藏历五月举行。达玛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马和骑射比赛,另有歌舞、市集等。

雪顿节最初是宗教性的节日,是藏民向僧侣供奉酸奶的日子,故称“雪顿”( ཞ'་སྟ'ན་),即“酸奶宴会”之意。

雪顿节后来发展为艺术节日,主要活动是在藏历七月一日时,在拉萨的罗布林卡上演藏戏和歌舞表演,全民盛装,观看演出。

四 、服饰风俗

藏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藏族一般内穿衬衣、衬裤、围裙,外套袍子。袍子很长,男袍等身,女袍长过身体。

袍子很长,男袍等身,女袍长过身体。穿袍子的时候,先将袍子提起(男袍下摆提到膝盖,女袍下摆提到脚面),然后束上腰带。

因此上半身非常宽松,衣襟很大,可以当成口袋来装东西。藏区天气情况复杂,气温变化快,而藏袍可以适应不同情况:热的时候脱掉上半身一边袖子,甚至两边袖子;但下半身总是穿着,方便随时席地而坐;夜里冷的时候则用肥大的袍子当被子来盖。

藏民爱戴帽子,喜穿牛皮靴,还常佩戴各种头饰和首饰。质地上以皮革和氆氇为主。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服饰风格。

五、饮食风俗。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奶制品和粮食,蔬菜吃得很少。肉类食物最主要来自牦牛,其次是羊和猪,既吃肉也吃内脏。乳制品除新鲜牛奶外,还有酥油和酸奶等。

酥油类似黄油,是将鲜牛奶稍稍发酵反复搅拌得到的半凝结状油脂,多用来打酥油茶。

最常吃的主食是糌粑,是藏族的特色食物,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一般拌上酥油茶、捏成团食用。最主要的饮料是酥油茶和青稞酒。

藏人忌食马肉、狗肉、鹫鹰肉蛋和鱼虾。不过少数地方亦有吃鱼的传统,年轻人中吃鱼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族

藏族的风俗习惯

1、姓名:

藏族习惯上有名无姓。名字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多取自佛教经典,因而重名的人较多,分别在名字上加上大、小或本人的特征,也有在名字前面加上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以示区别。贵族、活佛在名字前面有房名、官名或尊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4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  

2、服饰:

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双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

藏族的衣着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褂,外着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一些农区妇女穿无袖长袍,长袍多用羊毛织成的氆氇制成。牧民男女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细长皮或色布镶边。

3、饮食:

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

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短柄尖刀。每餐量少,一般日食五、六餐。喜饮青稞酒。以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等,也是日常的食品。有些地区,也食用米饭和面条。牧区妇女喜用酥油涂面护肤。僧人不忌荤,可以吃肉。  

4、建筑:

农区多垒石建屋,牧区则用帐篷。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筑于向阳高处,座北向南。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上层住人,室内多设有佛龛,下层多作库房或畜圈,有院落。层内铺木板或坐垫。

扩展资料

藏族的发展现状:

藏族在保持本民族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风格和方式的同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也吸收了一些体现现代文明、健康生活的新习俗。如藏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断增加;烹调技术不断成熟,出现了藏餐、中餐、西餐多种餐饮文化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藏族的畜牧业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改选,已经开始实现了单纯由靠天放牧向建设兴牧转变、由单纯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由单纯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点的畜牧业向市场经济畜牧业转变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游走向定居、半定居转变。

旅游业是青藏高原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新型产业,也是产业结构由传统农牧业为主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转变的最显著特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无论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状况,还是旅游业人员的素质,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藏族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为肉食,e79fa5e98193e4b3e5b19e31333431353966奶食,粮食三种。

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口有黄酥油、白酥油、奶皮子、奶酪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和奶酒。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

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

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多为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

扩展资料: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

元世祖忽必烈曾命*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渐停使用,但用其记录的许多文献,仍有其研究价值。17世纪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

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逐水草而居-蒙古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蒙古族

标签: 养成 修理 向日葵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加工费如何做账 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东莞居住证要怎么办理 京东商城会员级别怎么查看 花蛤如何洗干净 灭老鼠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家常清蒸鲈鱼的做法是什么 百度carlife使用方法是什么 已抵扣申报应该如何开红字 京东商城的京豆的作用是什么 3周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学些什么 家庭种植韭菜的方法是什么 搬家后狗狗身上有很多蜱虫怎么清除 空气炸锅怎么样? 如何练习发声 交通违章处理时间是多长时间 百香果如何吃可以减肥 红掌叶子发黄如何补救 乘坐飞机怎么托运行李 冠幅胸径地径是什么意思及英文缩写符号 7种方法让你轻松洗掉手上墨水 零基础怎么学素描 护照过期如何办理流程 儿童简笔画鞭炮如何画 鱼的记忆到底有多久 牙签桥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电钻、冲击钻和电锤的区别是什么 护照去用护照去护照去怎么办 素描石膏几何形体画法(一)-正方体的步骤 杭州暂住证如何办理 简单的纸折花的教程 新手淘宝卖家如何编辑宝贝详情 猫眼美甲教程 盆栽百合花如何养 水果酵素的做法大全 怎么盘玩文玩葫芦 店淘软件使用及开店流程是什么 如何训练泰迪犬上厕所 嘉兴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巧记汉语拼音口诀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