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娄的注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07-15 01:49:48
伊娄的注音
1、伊娄的注音是:一ㄌㄡˊ。2、拼音是:yī lóu。3、结构是:伊(左右结构)娄(上下结构)。4、词语解释是:复姓。伊娄[yīlóu]⒈复姓。5、引证解释是:⒈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6、综合释义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伊娄[yīlóu]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伊娄[yīlóu]复姓。《尚友录》:「伊娄,后魏献帝第六弟为伊娄氏,为十姓。见《官氏志》。」。7、汉语大词典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8、其他释义是:1.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
导读1、伊娄的注音是:一ㄌㄡˊ。2、拼音是:yī lóu。3、结构是:伊(左右结构)娄(上下结构)。4、词语解释是:复姓。伊娄[yīlóu]⒈复姓。5、引证解释是:⒈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6、综合释义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伊娄[yīlóu]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伊娄[yīlóu]复姓。《尚友录》:「伊娄,后魏献帝第六弟为伊娄氏,为十姓。见《官氏志》。」。7、汉语大词典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8、其他释义是:1.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
伊娄的注音是:一ㄌㄡˊ。
伊娄的拼音是:yī lóu。结构是:伊(左右结构)娄(上下结构)。词语解释是:复姓。伊娄[yīlóu]⒈复姓。引证解释是:⒈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综合释义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伊娄[yīlóu]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伊娄[yīlóu]复姓。《尚友录》:「伊娄,后魏献帝第六弟为伊娄氏,为十姓。见《官氏志》。」。7、汉语大词典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8、其他释义是:1.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
伊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伊娄详细内容】
复姓。伊娄[yīlóu]⒈复姓。
二、综合释义
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伊娄[yīlóu]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伊娄[yīlóu]复姓。《尚友录》:「伊娄,后魏献帝第六弟为伊娄氏,为十姓。见《官氏志》。」
三、其他解释
1.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
四、其他释义
1.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
五、关于伊娄的成语
娄公容狄 穷死黔娄 秋水伊人 下车伊始 桓伊三弄 蒹葭伊人
六、关于伊娄的诗句
已入伊娄河里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伊娄的详细信息
伊娄的注音
1、伊娄的注音是:一ㄌㄡˊ。2、拼音是:yī lóu。3、结构是:伊(左右结构)娄(上下结构)。4、词语解释是:复姓。伊娄[yīlóu]⒈复姓。5、引证解释是:⒈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6、综合释义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伊娄[yīlóu]河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南通大江,北至扬子桥,又称瓜州运河。《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以州北隔江,舟行遶瓜步,回远六十里,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伊娄[yīlóu]复姓。《尚友录》:「伊娄,后魏献帝第六弟为伊娄氏,为十姓。见《官氏志》。」。7、汉语大词典是: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8、其他释义是:1.复姓。北周有伊娄穆。见《周书.伊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