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吭的解释是:气逆于喉。自缢。喻控制要害部位。扼吭[èháng]⒈气逆于喉。⒉自缢。⒊喻控制要害部位。
扼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汉语大词典 【点此查看扼吭详细内容】
(1).气逆于喉。宋陆游《南唐书·刘仁赡传》:“世宗复亲征……朱元、朱仁裕、孙璘皆降周,仁赡闻之,扼吭愤叹。”(2).自缢。清钮琇《觚剩·碧血》:“﹝黄陶庵先生﹞乙酉,城破,投笔慷慨,扼吭而死。”(3).喻控制要害部位。明叶宪祖《鸾鎞记·合谮》:“怪得鲰生多倒颠,须知扼吭制人先。”《明史·朱燮元传》:“且内激蔺州必死之斗,外挑水西扼吭之嫌,兵端一开,未易猝止,非国家久远计。”太平天国洪秀全《御制千字诏》:“扼吭破竹,夺隘拔毛,步匝稳固,轻锐健豪。”
二、国语辞典
气逆于喉。扼吭[èháng]⒈气逆于喉。引宋·陆游《南唐书·卷一三·刘仁赡列传》:「朱元、朱仁裕、孙璘,皆降周,仁赡闻之,扼吭愤叹。」⒉比喻制其要害。引明·叶宪祖《鸶?记·第一一出》:「怪得鲰生多倒颠,须知扼吭制人先。」⒊上吊、自缢。引《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契丹差军防护景延广归契丹,行至陈桥止宿,延广扼吭而死。」
三、辞典修订版
气逆于喉。宋.陆游《南唐书.卷一三.刘仁赡列传》:「朱元、朱仁裕、孙璘,皆降周,仁赡闻之,扼吭愤叹。」比喻制其要害。明.叶宪祖《鸶鎞记.第一一出》:「怪得鲰生多倒颠,须知扼吭制人先。」上吊、自缢。《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契丹差军防护景延广归契丹,行至陈桥止宿,延广扼吭而死。」
四、其他释义
1.气逆于喉。2.自缢。3.喻控制要害部位。
五、关于扼吭的诗词
六、关于扼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