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役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较轻刑罚之一,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就近关押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至六个月,最高不超过1年。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回家1-2天,参加劳动可获得报酬。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先行羁押的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因此,拘役是一种刑罚,被判拘役当然是判刑。
法律分析
是的。
处罚可以分为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拘役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间的一种较轻的刑罚。
拘役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实行就近关押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1年。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
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由此知拘役是一种刑罚。
而且拘役属于五大主刑,被判拘役当然是判刑。
拓展延伸
拘役的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
拘役是一种特定的刑事处罚,其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在刑事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拘役作为一种轻刑,通常适用于犯罪行为较轻的情况,旨在通过剥夺犯罪者的自由来实现惩罚和社会保护的目的。拘役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刑法相关法规中,其中规定了拘役的具体刑期、执行方式以及相关程序等。在适用范围上,拘役通常针对一些犯罪行为,如轻微盗窃、故意伤害等,而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如谋杀、强奸等,则不适用拘役。因此,了解拘役的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对于理解刑事法律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拘役作为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轻刑,是一种对犯罪分子进行短期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其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最高不超过1年。在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并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先行羁押的时间可折抵刑期。了解拘役的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对于理解刑事法律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十三条
【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