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与诈骗罪责任不同。民事欺诈是通过夸大或虚构事实诱使对方订立合同,谋取利益;诈骗罪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骗取大量财物。诈骗罪排除贷款诈骗,因为贷款诈骗已在法律中特别规定。
法律分析
二者的法律责任不同。
欺骗可能构成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拓展延伸
欺骗与虚假陈述的法律区别与应对措施
欺骗与虚假陈述在法律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欺骗是指有意误导他人,使其产生错误的认知或做出错误的决策。虚假陈述则是指故意提供错误或误导性的陈述。在法律上,欺骗通常构成诈骗罪,而虚假陈述则可能构成欺诈罪或虚假陈述罪。应对欺骗行为,可以采取民事诉讼或刑事起诉等方式,追求赔偿或惩罚。对于虚假陈述,法律通常要求证明其影响了交易的决策,并可能导致违约或损失。应对措施包括起诉欺诈行为、撤销合同、寻求损害赔偿等。因此,了解欺骗与虚假陈述之间的法律区别,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维护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了解欺骗与虚假陈述之间的法律区别,对于维护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欺骗行为以诱使他人陷入认识错误并订立合同为目的,构成民事行为;而诈骗罪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对于欺骗行为,可采取民事诉讼或刑事起诉等方式追求赔偿或惩罚;对于虚假陈述,可起诉欺诈行为、撤销合同或寻求损害赔偿。因此,了解并应对这些行为,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章 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第十三条 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