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法定节假日应支付工资,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法定节假日。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及双倍工资。
法律分析
一、法定假日当月工作日计算
工资的核算方法有多种:月薪制、日薪制、按30天/月计、按21天/月计等,具体怎么算企业有明确规定。如按30天计算的,清明节(含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工资;如按21天计算的,清明节(含国家法定节假日)就没有工资。
月实际工资=月工资÷21.75×实际出勤天数
二、法律依据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1)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2)如果用人单位工作拖欠工资,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优点:除了工资外,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最终解决;缺点:申请劳动仲裁就是打劳动官司,程序稍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结论如下:根据《劳动法》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折算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时不剔除法定节假日。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及其他补偿。投诉方式简单但执法力度可能不大,而劳动仲裁可以综合解决工资、经济补偿等问题,但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五章 工会的经费和财产 第四十八条 工会所属的为职工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其隶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