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劳动合同的签订主体要求是用人单位必须合法成立,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国家非常重要,劳动者应签署劳动合同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分析
一、建立劳动关系主体与客体分别是指什么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自然人。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是成为劳动者的必备条件。
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行为。实施劳动行为,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的首要义务。由于劳动关系所指向的是劳动行为,所以,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必须加入到用人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中去,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对内享受本单位职工的权利,承担本单位职工的义务。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的要求
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也是劳动合同关系的主体。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作为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只有这样的用人单位才有权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劳动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达到法定的就业年龄,必须是年满16周岁,国家严禁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以及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用人单位不能招用童工,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是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的人。
现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者,他们是我们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所以对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劳动者在开始为企业或机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签署劳动关系合同,这样可以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有办法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劳动关系的建立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主体,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定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而用人单位必须是合法成立的组织。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劳动者需履行劳动任务并加入用人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中,享受职工权益并承担职工义务。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要求是用人单位必须合法存在,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备劳动行为能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国家和社会至关重要,因此在就业时签署劳动合同能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六十三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一条 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六十一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