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介入后,即使公司不追究,仍可能被追诉。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即使款项已归还并出具谅解书,司法机关仍可追究刑事责任。被侵占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没收财产。
法律分析
1、如果公安机关已介入或立案,那即便公司不追究,公安机关仍可能继续追诉,这个权利办案机关,当然也可能不追究,故可与办案机关沟通,或委托律师来处理。
2、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应当经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法院审判后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因不属于自诉案件,即使刑事立案后款项已归还并且公司也出具了谅解书不予追究法律责任,也不能影响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追究的行为。当然也不排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并依据刑法等规定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或判决等。但这不等同于被害人的谅解不予追究责任的概念。
3、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拓展延伸
职务侵占罪单位免责政策的影响分析
职务侵占罪单位免责政策的影响分析主要探讨了单位在职务侵占罪行为中的免责问题,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该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首先,单位免责可能减弱对职务侵占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得相关人员更加倾向于滥用职权。其次,免责政策可能降低了单位的法律责任感,导致管理不善和监管不力。此外,单位免责也可能引发公众对法律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的质疑,进一步损害社会的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对职务侵占罪单位免责政策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并保护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结语
公安机关已介入或立案后,即便公司不追究,仍有可能被公安机关继续追诉。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即使款项已归还且公司出具谅解书,也不能影响司法机关的追究行为。单位免责政策可能减弱对职务侵占的打击力度,导致滥用职权。免责政策还可能降低单位的法律责任感,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因此,有必要全面评估职务侵占罪单位免责政策,以保护社会的公信力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