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雇主或用人单位故意拒绝按时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报酬的刑事犯罪行为。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单位拒不按照劳动合同或者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按时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报酬的行为,构成的一种刑事犯罪。该罪行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根据刑法的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劳动合同或者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关系;雇主或者用人单位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雇主或者用人单位明知应支付劳动报酬却故意拒不支付;拒不支付的金额较大或者拒不支付时间较长。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劳动者生活困难,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扰乱劳动关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造成了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待遇。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流程如下:
1、当事人或有关人士报案。
2、公安机关受理报案。
3、公安机关审查。
4、凡符合立案条件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的批准,予以立案。
综上所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一种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刑事犯罪行为。雇主或用人单位应遵守法律法规,按时支付劳动报酬,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法律对此罪行有明确规定,包括相应的刑罚和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劳动者也可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劳动法院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支付劳动报酬。我们应共同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