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仲裁时效和劳动合同的有效性要求。仲裁时效的起算点是劳动者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期限为一年。如果劳动者超过两年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有权在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一年内向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无需考虑是否已经超过了仲裁时效。不签劳动合同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已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已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同时,文章强调了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
法律分析
一、关于仲裁时效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仲裁时效的起算点是劳动者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二是仲裁时效的期限为一年。因此,如果劳动者超过两年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那么他们就有权在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一年内向仲裁机构提起诉讼,而无需考虑是否已经超过了仲裁时效。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不签劳动合同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1、已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用人单位或上级机关申诉、向对方发律师函等方式。
2、已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向企委员会请求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劳动合同满足哪些条件才有效?
1、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具备主体资格。
2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
3、劳动合同需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订立。
四、劳动合同需要载明哪些基本内容?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正常情况下入职满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劳动合同的就可以跟公司索要双倍工资,如果实际入职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年,虽然不能再跟公司索要赔偿金,但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不代表劳动关系不成立,也不影响劳动者的其他合法权益。
结语
仲裁时效问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起算点为劳动者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期限为一年。如果劳动者超过两年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有权在提出仲裁申请之日起一年内向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无需考虑是否已超过仲裁时效。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并明确了中断情形和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重新计算。另外,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生效,如双方主体资格、合法内容等。如果入职不满一年未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索要赔偿金。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2020-12-29)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在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的调解组织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劳动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当事人在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的调解组织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12-29) 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12-06) 第十九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