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共同犯罪是指首要分子组织、策划和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参与人是必须有首要分子,必须有三人以上参与,但参与人不一定是犯罪人。聚众犯罪具有参与人的复杂性、行为的公然性和行为的多样性等特点。根据刑法规定,聚众犯罪可以分为两类:属于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和聚众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要依案件具体情况而定。首要分子是主犯,其余的参加者是从犯或胁从犯。
法律分析
首要分子组织、策划和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被称为聚众共同犯罪。
认识聚众犯罪是认识聚众共同犯罪的前提。聚众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聚集纠合多人所实施的犯罪。聚众是实施犯罪的形式。聚众犯罪有如下特点:
(1)参与人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必须有首要分子,即在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必须有三人以上参与,参与人可能随时增加或减少,而非处于固定状态。参与人虽为三人以上,但参与人不一定是犯罪人。
(2)行为的公然性。聚众犯罪由于人多势众,常使犯罪处于可见可闻的情况,首要分子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
(3)行为的多样性。由于参与人复杂,使得聚众犯罪行为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聚众犯罪与聚众共同犯罪不是等同的概念。根据刑法规定,聚众犯罪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如刑法第317条第2款规定的聚众持械劫狱罪,其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与其他参加者,都具有共同犯罪故意与共同犯罪行为,均应承担刑事责任,因而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另一类聚众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则要依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故只有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行为是犯罪行为。当首要分子为二人以上,共同组织、策划、指挥聚众犯罪时,构成共同犯罪自不待言。但当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就是一人以聚众方式犯罪,无共同犯罪可言。由此可见,聚众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有人认为,聚众犯罪都是共同犯罪,在上述情况下也存在主犯、从犯与胁从犯的区别,其中的首要分子是主犯,其余的参加者是从犯或胁从犯,但立法者根据打击少数、争取教育改造多数的刑事政策,只规定处罚首要分子。可是,从法律上判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标志,是法律是否对该行为规定了刑罚后果(法定刑);如果没有规定刑罚后果,即使明文禁止,也不是犯罪。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处罚其他参加者,就表明其他参加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参加者也不可能是从犯与胁从犯。
拓展延伸
聚众犯罪是指多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这两种犯罪行为在法律上是存在区别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聚众犯罪是指组织、领导、参加三人以上共同犯罪的行为。对于聚众犯罪,法律认为是犯罪,会受到相应的刑罚。而对于共同犯罪,法律则认为是共同犯罪,从重处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于共同犯罪,法律认为是犯罪,会受到相应的刑罚。但是,如果二人以上的人共同过失犯罪,法律则不认为是犯罪。
因此,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在法律上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对于聚众犯罪,会受到相应的刑罚;而对于共同犯罪,会根据犯罪情节从重处罚。
结语
聚众犯罪是一种首要分子组织、策划和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具有参与人的复杂性、行为的公然性和行为的多样性等特点。根据刑法规定,聚众犯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共同犯罪的聚众犯罪,另一类则需要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判断。首要分子是聚众犯罪的核心,但不是所有聚众犯罪都属于共同犯罪,首要分子可以是主犯、从犯或胁从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八条 扰乱、冲击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