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立案后的追诉期限根据犯罪的法定刑的轻重而定,最短为5年,最长为20年。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法律责任,已被追究的案件应撤销。刑法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追诉时效,包括量刑幅度、不受限制的情况和时效中断。逃避侦查或审判的犯罪行为不受追诉期限限制,被害人提出控告也不受限制。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连续或继续状态的犯罪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法律分析
一、立案后有追诉期吗
1、刑事案件立案后,具有一定的追诉期的,一般最短的追诉期为5年,而最长的追诉期则为20年。
2、犯罪行为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果已经被追究了法律责任,该案件应当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刑事案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分别规定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二、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对法定刑的规定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
1、在一种犯罪有几个量刑幅度的情况下,应当按照犯罪的实际情况确定追诉时效期限的长短,即犯罪符合哪一个量刑幅度,就应当以那个量刑幅度的法定最高刑确定追诉时效的期限。
2、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时效中断。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在一般情况下,追诉时效的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但是,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案件立案后存在一定的追诉期。追诉时效的期限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而有所不同,最短为5年,最长为20年。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法律责任,已被追诉的案件应予以撤销。此外,刑法中还对法定刑的规定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不同情况下的量刑幅度和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追诉时效的期限可根据犯罪的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存在时效中断的情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