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或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包括:聋哑、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限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超限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预备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或免罚;中止犯未造成损害免罚,造成损害减轻处罚;从犯从轻处罚或免罚;被胁迫参与犯罪根据情节减轻处罚或免罚。
法律分析
以下情形可以或应当免除处罚:
1、根据《刑法》第十九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6、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拓展延伸
法律规定下的免除处罚情形有哪些? - 法律界对免除处罚情形的争议与解读
法律规定下的免除处罚情形有哪些?-法律界对免除处罚情形的争议与解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免除处罚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首、立功、无罪推定、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行为人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等。然而,对于这些免除处罚情形的解读在法律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免除处罚情形应该被严格解释和适用,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免除处罚情形应该给予更加宽容的解释,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人道主义的考量。
这种争议主要源于对法律目的和价值的不同理解。一些人认为法律应该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法律应该更加注重保护个人权益和人性化的原则。
在实践中,法律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不断对免除处罚情形进行解读和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和公正的解决方案。这涉及到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
总之,对于法律规定下的免除处罚情形,法律界的争议与解读将继续存在。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以实现法律的公正和人性化。
结语
免除处罚的情形多种多样,根据《刑法》的规定,包括了聋哑、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预备犯、中止犯、从犯和被胁迫参加犯罪等。然而,对于这些情形的解释与适用在法律界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方面,有人主张严格解释和适用,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有人倡导在特定情况下,给予更宽容的解释,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人道主义原则。对于这种争议,法律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寻求更合理和公正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实现法律的公正和人性化。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二条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四条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