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夺何时变为抢劫,涉及三个条件: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当场使用或威胁暴力;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抢夺转化为抢劫的情形包括: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夺取财物;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被害人不放手;明知驾驶车辆强行夺取财物会造成伤亡后果,仍强行夺取并造成轻伤以上后果。抢劫罪相对于抢夺罪处罚更严重,因其针对被害人本身,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和人身伤亡风险。
法律分析
一、哪些情况下抢夺变成抢劫
《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要准确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应当掌握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是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前提条件。根据理论界通说和司法实践的惯常做法,这里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并不要求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程度。
2、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客观条件。“当场”是对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时空条件限定,既包括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也包括刚离开现场即被及时发觉而立即被追捕的场所。
3、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主观条件。以上三个条件只有紧密关联、完全具备,才能认定为转化型抢劫罪。
二、抢夺转化为抢劫情形有哪些
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1)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
(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
(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
虽然抢夺与抢劫的犯罪手段上面都具有一定的暴力性,但抢夺的暴力针对的是财物,而抢劫针对的就是被害人了,主观恶性比较大,也很容易造成被害人人身的伤亡,因此对抢劫的处罚才会比较严重。但现实中,有一些抢夺变成抢劫的话,此时也是按照抢劫罪的量刑标准进行处罚的。
结语
抢夺与抢劫的区别在于是否伴随着暴力或威胁。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当犯罪行为中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且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时,抢夺将转化为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的成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以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为目的。对于驾驶车辆夺取财物的情形,如果涉及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反抗,强行夺取财物并造成伤害后果等情形,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抢夺转化为抢劫的行为具有更严重的主观恶性和危害性,因此会受到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