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法行医罪的主要构成行为包括:被吊销执业证期间从事医疗活动、无乡村医生执业证从事乡村医疗、家庭接生员从事非接生医疗、非法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根据《刑法》第336条,未取得医生资格的非法行医将受到刑事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罚金,严重损害患者健康者可判处有期徒刑,并罚金,造成患者死亡者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罚金。
法律分析
以下行为会构成非法行医罪:
1、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
2、未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事乡村医疗活动的;
3、家庭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以外的医疗行为的;
4、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
5、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
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进行节育复通手术、假节育手术、终止妊娠手术或者摘取宫内节育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拓展延伸
医师执业的法律与职业道德要求
医师执业的法律与职业道德要求是确保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法律涉及医师在执业过程中不得从事的特定行为,如未经授权的手术、虚假诊断、药物滥用等。这些旨在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并维护医疗行业的声誉。与此同时,医师还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如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提供诚实和透明的医疗建议等。通过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要求,医师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维护患者的权益,增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结语
医师执业的法律与职业道德要求是保障医疗行业安全可靠的关键。非法行医行为,如未取得资格从事医疗活动、擅自实施非法手术等,是为了保护患者权益和行业声誉。同时,医师还需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隐私、尊重自主权、提供诚实建议等。遵守法律与道德要求,医师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维护患者权益,增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法律依据
未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经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在执业活动中可以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西医药技术方法。西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在执业活动中可以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第十七条 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注销注册,废止医师执业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