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刑是一种刑罚形式,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缓刑将会被撤销。判处缓刑的条件包括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有悔罪表现、犯罪情节较轻、判处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缓刑案底不会被撤销,只要犯罪分子构成犯罪就会一直留有案底。
法律分析
一、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坐牢?
缓刑的判处意味着犯罪分子不用在监狱里服刑,但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缓刑将会被撤销。如果有违反法律、行规,情形严重的,也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规或者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二、判处缓刑的条件
判缓刑有以下条件:
1.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3.有悔罪表现;
4.犯罪情节较轻;
5.判处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缓刑案底几年可以撤销
被判缓刑案件的案底是不会被撤销的。缓刑是对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行为人只要构成犯罪,就会一直留有案底。我国法律只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档案的封存制度。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拓展延伸
缓刑是一种刑罚,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因其表现良好或者有立功表现,被判处提前释放或者减轻刑罚的刑罚方式。缓刑考验期限内,罪犯需要遵守特定的缓刑考验内容,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社区服务、遵守法律法规等。
缓刑考验期满后,如果罪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缓刑考验期间所表现出的良好表现和立功表现不能完全弥补其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缓刑考验期满后,罪犯仍需接受刑罚,不能直接撤销缓刑。
缓刑的撤销需要符合法定条件,如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间有违反缓刑考验内容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前未完成缓刑考验内容等。如果缓刑撤销,罪犯需要接受刑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缓刑是一种刑罚,缓刑考验期满后,罪犯仍需接受刑罚。缓刑的撤销需要符合法定条件,如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间有违反缓刑考验内容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前未完成缓刑考验内容等。
结语
缓刑并不代表不用坐牢,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缓刑将会被撤销。同时,缓刑案底是不会被撤销的,只要犯罪分子构成犯罪,就会一直留有案底。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12-20) 第一百二十 对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情形的被告人,人民应当决定逮捕。
人民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 第五百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人民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 第五百七十五条 负责捕诉的部门依法对侦查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机关或者人民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审查起诉阶段,负责捕诉的部门经审查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直接释放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负责刑事执行检察的部门收到有关材料或者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和意见移送负责捕诉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