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根据不同伤残等级,职工可获得相应的伤残津贴。一至四级伤残津贴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时,由保险基金补足差额;五至六级伤残津贴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时,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法律分析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不同伤残等级的,按照以下标准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1、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90%
2、二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5%
3、三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80%
4、四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75%
1-4级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5、五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70%
6、六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60%
5-6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拓展延伸
工伤事故后的伤残评定和津贴计算
工伤事故后的伤残评定和津贴计算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的。伤残评定是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和伤残程度进行的,评定结果会影响到工伤人员的津贴发放。伤残评定主要考虑伤残程度、职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津贴计算是根据工伤人员的工资、伤残程度等因素进行的。一般来说,工伤人员的津贴金额会随着伤残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具体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以确保工伤人员能够获得合理的津贴补偿。工伤事故后的伤残评定和津贴计算是保障工伤人员权益的重要环节,需要依法进行,确保工伤人员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
结语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人员的伤残等级将决定其津贴的支付标准。根据不同等级,津贴金额逐级递减,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部分将由相应方补足。伤残评定和津贴计算是确保工伤人员权益的重要环节,需要依法进行,以保障工伤人员获得合理的津贴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五条 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十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