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不是民事侵权。预防借款人不还钱,需要规范的借条、身份证复印件、担保人和登记抵押。借钱不还可以构成诈骗,根据刑法,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种诈骗方式常发生在亲友间,法院会进行严格审查。
法律分析
一、借钱不还是民事侵权吗
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借钱不还是属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因财产关系产生的民事纠纷,并不是属于民事侵权,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三条【合同编的调整范围】本编调整因合同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的定义和身份关系协议的法律适用】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二、如何预防他人借钱不还
(一)一定要有比较规范的借条,写明某人于某年某月某日借得某人***元,利息从某日至某日按年利**%计算,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归还。逾期不归还的,从某日起利息按年利率**%计算至全部偿还清为止。后面署名与借款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在场人以见证人的身份签名。
(二)必须留下借款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并由他在复印件上写明与原件一致。
(三)最好由与借款人熟悉的人提供担保,由其保证借款人按时还款,可以直接在借条上写明并签字。
(四)如果用房屋等抵押必须要到房产局办理登记手续。
三、借钱不还可以告诈骗吗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会进行严格审查。
结语
综上所述,《民法典》明确规定,借钱不还属于债务纠纷,而非民事侵权。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诉讼解决纠纷。为预防他人借钱不还,可采取规范的借条、留存身份证复印件并与原件一致、寻求熟人担保、办理抵押登记等措施。至于借钱不还是否构成诈骗,需要根据《刑法》的规定来判断,借贷式诈骗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财物。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进行严格审查。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