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一般会先进行调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机构在开庭仲裁前应先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制作调解协议书,具有约束力。若在十五天内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也应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制作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若调解不成或调解书未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仲裁庭应及时作出裁决。
法律分析
劳动仲裁一般会不会进行调解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的,仲裁机构在开庭仲裁前,应该先行进行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十四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四十二条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中调解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劳动仲裁中调解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可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调解在劳动仲裁中是一种常见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调解的目的是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共识,避免进一步的纠纷和法律程序。然而,实际应用情况可能因地区、行业和具体案件而异。一些地区或行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解解决争议,因为调解可以更快速、经济高效地解决问题。而在其他地区或行业,法院审理可能更常见,因为双方争议较为复杂或存在法律争议点。此外,影响因素还包括当事人的意愿、案件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调解员的能力和经验等。综上所述,劳动仲裁中调解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劳动仲裁中的调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争议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机构在开庭仲裁前应先行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具有约束力。若在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也应先行调解,并制作调解书。调解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可能因地区、行业、案件性质和当事人意愿等因素而异。总之,劳动仲裁中的调解是一种重要的解决争议方式,可以快速、经济高效地解决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调解】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五十条 【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