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权后删除不免责,需法律解决。根据《商标法》第57条,涉及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纠纷,当事人可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商标注册人或利害关系人可向起诉,或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法律分析
在侵权后删除的,仍然算违法。一般情况下,有《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拓展延伸
侵权行为后删除是否免责?
侵权行为后删除是否免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删除侵权内容并不一定能免除法律责任。侵权行为的性质、影响范围以及删除的时效等因素都需要考虑。一般情况下,删除侵权内容可以减轻法律责任,但并不能完全免责。如果侵权行为已经给他人造成了损失,仅仅删除并不能消除这些损失,可能仍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侵权行为后删除只是一种积极的补救措施,但并不能保证免责。最终的判决结果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确定。
结语
侵权行为后删除并不一定免责。删除侵权内容可以减轻法律责任,但不能完全免责。如果侵权已造成损失,仅删除内容不能消除损失,可能需承担赔偿责任。侵权后删除是一种积极补救措施,但最终免责结果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定。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六十条
有本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