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涵盖了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的保护。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有直接保护、间接保护和概括保护三种。直接保护方法是指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间接保护方法是指法律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而只能将这种
法律分析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一种人格权,其涵盖了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的保护。这些权利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同时,权利主体具有决定权,可以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私生活,以及向谁公开自己的隐私,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一、被侵犯隐私权怎么处理
综观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民事领域对隐私权的保护方法有三种:
(1)直接保护方法。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这就是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方法。如美国、德国。
(2)间接保护方法。法律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而只能将这种损害附从于(或称“寄生”于)其他诉因(如名誉损害、非法入侵等)寻求保护与救济。这就是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法,如英国。
(3)概括保护方法。在民法或相关法律及判例中笼统地规定保护人格权或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个人隐私权,如日本。
世界范围内隐私权法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
其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理论上对隐私权进行研究和在立法、司法上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呈加强趋势;
其二,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呈专门化的趋势;
其三,对隐私权的保护呈显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
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各国在立法上还不完备,在司法上还比较懈怠,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而且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与维护新闻自由是一对孪生冤家,各自的范围如何划分又是司法上的难点,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1、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2、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我们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3、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荣誉意识。
个人隐私权里无不包含着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荣誉。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此时,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拓展延伸
隐私权法律保护趋势与问题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目前,隐私权法律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隐私权法律的保护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使得个人隐私得到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隐私权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法律规定的过于严格,可能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一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公现象,例如过度调查、过度执法等。此外,一些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信息收集的透明度不足、个人隐私保护的例外情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隐私权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一方面,应该对隐私权法律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解释,以避免过度解读和执法。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隐私权法律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此外,应该加强隐私权法律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使得科技发展与隐私保护相协调。
总之,隐私权法律保护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隐私权。
结语
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其涵盖了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的保护。这些权利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同时,权利主体具有决定权,可以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私生活,以及向谁公开自己的隐私,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人身权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理论上对隐私权进行研究和在立法、司法上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呈加强趋势。尊重他人隐私,需要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同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