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规定一两黄金等于四两白银。
2. 在明清五百年间,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基本维持在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
3. 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白银的价格才急剧下跌,金银的比价从1873年的1:15猛升到1909年的1:40。
4. 黄金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值钱,一方面是因为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银,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的金银比价一直超过中国。
5. 因此,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出去,导致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越来越高。
扩展资料:
1. 每个朝代的黄金储备或购买力都不同,古代黄金兑换白银的比率也各不相同。
2. 从秦汉到隋唐五代,金银的比价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1:5左右。
3. 宋朝初期至岩神时期,金银的比价约为1:6。
4. 明朝一朝波动较大,初期至中期约为1:7或8,明末约为1:10左右。
5. 18世纪中后期,清朝乾隆年间金银的比价约为1:14左右,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短时间内翻了一番,达到1:20。
由于古代黄金和白银的开采都较少,它们都相对珍贵,特别是与普遍可见的铜钱相比。古代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白银。一枚铜钱即一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一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因此,一两白银约为一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