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具体表现为什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7-26 00:21:10
文档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具体表现为什么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一、认识错误怎么定罪。(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假想犯罪;将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以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2.假想不犯罪;将刑法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构成什么罪就承担什么罪的刑事责任。(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是这个客体而实际上侵害的是另外一个客体。比如: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意图盗窃一般财物,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把枪支。如何处罚?第二,行为人意图盗窃枪支,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般财物。如何处罚。
推荐度:
导读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一、认识错误怎么定罪。(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假想犯罪;将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以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2.假想不犯罪;将刑法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构成什么罪就承担什么罪的刑事责任。(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是这个客体而实际上侵害的是另外一个客体。比如: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意图盗窃一般财物,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把枪支。如何处罚?第二,行为人意图盗窃枪支,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般财物。如何处罚。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

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

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

一、认识错误怎么定罪

(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1、假想犯罪

将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以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2.假想不犯罪

将刑法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构成什么罪就承担什么罪的刑事责任。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1、行为人误以为有可以侵害的客体,但实际上侵害的客体并不存在。如:误将尸体当做活人加以杀害;误将非毒品当作毒品出卖;误将男人当作女人强奸;误将自己的老婆当做别的女人予以强奸;等等。行为人应承担故意犯罪的未遂责任。

2、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是这个客体而实际上侵害的是另外一个客体。比如: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意图盗窃一般财物,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把枪支。如何处罚?第二,行为人意图盗窃枪支,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般财物。如何处罚?

对意图侵害的客体,行为人应当承担故意犯罪的未遂责任。对于实际侵害的客体不能承担故意犯罪的责任,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应同时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如果主观上没有过失,则是意外事件。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处。

3、行为人意图侵害一个客体,而实际上被侵害的对象代表着两个客体。

比如:盗窃正在使用当中的变压器的行为。

对于意图侵害的一个客体承担故意罪的责任;对于实际侵害的另一个客体承担过失罪的责任,如果连过失都没有,不承担任何责任。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从一重处。

1、行为人意图侵害两个客体,但是被侵害的犯罪对象实际上就代表一个客体。如:某甲以为国家工作人员某乙正在执行公务,便采用暴力手段公然侮辱乙,甲以为这样既会损害乙的名誉和人格,也会妨害其执行公务,而实际上,乙当时并没有在执行公务。

对于意图侵害的客体承担故意罪的既遂责任。对于实际上不存在的客体不承担任何责任(不能犯)

2、对象错误的责任承担。首先,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其次,对实际侵害的对象应该承担既遂的责任。

3、打击错误刑事责任的承担。对意图侵害的对象应该承担故意犯罪的未遂责任。对于实际侵害的对象,行为人若干抱着放任的态度,就承担间接故意犯罪的责任;如果抱着过于自信过失或者疏忽大意过失,则应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如果既没有间接故意也没有过失,则是意外事件。最后按想象竞合的原则,从一重处。

4、行为性质认识错误责任的承担。不承担故意罪的责任。对于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过失罪的责任。如果连过失都没有,不承担任何责任。

5、偶然防卫应当承担故意罪的责任,但在处罚时应当考虑客观效果这一情节。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具体怎么理解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

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

3.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这种错误不影响罪过的性质。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

文档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具体表现为什么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一、认识错误怎么定罪。(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假想犯罪;将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以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2.假想不犯罪;将刑法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构成什么罪就承担什么罪的刑事责任。(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是这个客体而实际上侵害的是另外一个客体。比如: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意图盗窃一般财物,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把枪支。如何处罚?第二,行为人意图盗窃枪支,而实际上盗窃到手的是一般财物。如何处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