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罪与后罪的区别在于侵犯的客体、对象、客观方面、诈骗数额和犯罪主体。前罪侵犯的是单一客体,对象是特定人或单位的财物,行为相对隐秘;后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对象是社会不特定公众或单位的资金,行为更大张旗鼓。前罪的数额较小,起刑点低,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后罪的数额较大,起刑点高,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
法律分析
(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单一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后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侵犯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侵犯的对象不同。前罪侵犯的对象是某一特定人或单位的公私财物;而后罪侵犯的对象则是社会不特定公众或单位的资金。
(3)客观方面不同。前罪虽是公开进行诈骗活动但行为人一般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某一特定的人或单位,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进行;而后罪则是采用大张旗鼓、规模较大、公开的方式,有的甚至运用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并以高回报、高利率为诱饵,以便让更多的公众或单位上当受骗。
(4)诈骗数额不同。前罪的数额一般都比后罪的数额小,从而两罪的起刑点有较大的差异,前罪的起刑点比后罪的起刑点低。
(5)犯罪主体不同。前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属于单一主体;而后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属于复杂主体。
拓展延伸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法律定义、区别及其影响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是两种在法律上具有不同定义和区别的犯罪行为。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玩弄手段等手法,欺骗他人投资或集资,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而诈骗罪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玩弄手段等手法,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集资诈骗罪涉及到投资或集资行为,而诈骗罪则更广泛地包括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对于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区别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适用相关法律条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结语
侵犯的客体和对象、行为方式、诈骗数额、犯罪主体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在法律上具有明显的区别。集资诈骗罪涉及投资或集资行为,而诈骗罪更广泛地包括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准确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适用相关法律条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