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垂盆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对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具有显著效果,常用于治疗肝脏疾病。
2. 该草本植物在夏秋季节采集,经过晒干处理后,可用于药用。它不仅生长在野外山坡的岩石上,也便于人工栽培。
3. 根据《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垂盆草的性味为甘、淡、微酸,性凉,归入肝、胆、小肠经。
4. 它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广泛,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对于治疗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烧烫伤等有良好效果。
5. 垂盆草也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的情况。现代研究显示,它对于传染性肝炎,特别是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均有疗效。
6. 单用垂盆草或与其他药材如野菊花、紫花地丁、半边莲等配伍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并改善患者的口苦、食欲不振、小便黄赤等症状。
7. 《中药大辞典》中提到,垂盆草能清利湿热,并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它适用于急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活动期。
8. 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垂盆草对于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有显著疗效,近80%的患者转氨酶降至正常水平,总有效率高达90%。
9. 垂盆草不仅对消除恶心、腹胀和促进食欲有帮助,还能清利小便,对麝浊度、锌浊度的异常也有一定疗效。然而,对于胁痛和肝、脾肿大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10. 垂盆草的食用方法多样,可凉拌、炒食、煮汤或作为饺子馅。食用时,只需用油盐调味,不宜加入葱姜蒜等刺激性调料,以防上火。
11. 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中华医药》节目曾报道垂盆草在治疗肝病和胆病方面的优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