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企业融资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短缺的企业直接向资金盈余的企业进行借贷,或通过有价证券、合资合作经营和内部融资等方式进行资金融通,而无需经过金融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给投资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然而,直接融资也存在风险,需要防范和控制。
法律分析
直接融资指的是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与资金盈余的单位进行借贷,或通过有价证券、合资合作经营以及企业内部融资等方式进行资金融通,例如企业债券、股票、合资合作经营和内部融资等,而无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
2、间接融资。相对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多元化负债。但直接融资又是发展现代化大企业、筹措资金必不可少的手段,故两种融资方式不能偏废。
一、债务融资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什么?
(一)有效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主要体现在债务融资率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以及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可以使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
(二)给投资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即当企业资产总收益率大于债务融资利率时,债务融资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
(三)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债务融资相对于其它融资方式来说,手续较为简单,资金到位也比较快,可以迅速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四)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债务融资不具有股权稀释的作用,通常债务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不具有表决权,也无对企业利润和留存收益的享有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控制企业的能力。
二、如何防范公司融资风险?
1、提升企业信用等级,提高融资水平。企业提高融资水平,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的信用等级上升,才可以在融资方面获取到更多的资源。
2、建立科学融资结构,有效规避融资风险。
3、提高管理力度,做好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工作。
4、健全和完善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融资本身就是为了筹钱来满足自身投资的需求,现而今,几乎所有的企业在融资之前,都会考虑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融资甚至比经营企业还要困难很多,企业一般情况下也不要到了资金周转已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才想起来要去融资,在企业数据上升的时候选择融资是比较恰当的。
拓展延伸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借款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虽然债务融资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资金,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债务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偿还风险:企业需要按时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如果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债务,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来追回欠款,导致企业破产。
2. 利率风险: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来借入资金,如果利率上升,会增加企业的债务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 市场风险: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债务,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为防范债务融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合理的债务融资计划: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债务融资计划,确保债务融资的规模和期限合理。
2. 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可以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
3. 控制债务成本: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如合理规划债务期限、选择利率较低的债务融资方式等,控制债务成本。
4. 加强风险管理: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债务融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企业按时偿还债务。
债务融资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合理的债务融资计划,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加强风险控制,以防范债务融资风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章 保证合同 第二节 保证责任 第六百九十二条 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