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学童开学交的学费叫束脩。
束脩,汉语词语,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
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
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
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亦作束修解释
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
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邢昺疏:“束脩,礼之薄者。”《晋书·慕容廆载记》:“ 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 皝 率国胄束脩受业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