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道教上指广行佛法,以救众生。 如:「普渡众生」。 网络解释: 普渡 (福建民俗)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 “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
1、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2、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3、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4、爱若潮水,慈航普渡,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别走开,就让思念引你来。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我最愿意做、也最具意义的是既能治病治穷、普渡众生,又能与蓝光的每一位合作伙伴分享健康财富,共享成功人生!
种类
1、闽南地区的普渡分为“公普”和“私普”二种,“公普”即中元祭,各村落以所在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多半在七月中旬进行。旧时公普日,寺院要竖灯篙、放水灯、设祭坛孤棚、诵经拜忏,普渡孤魂游鬼。
2、“私普”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各村日期不同,一般从七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日结束,延续一个月,有的县连续搞几个月。七月初一俗称“开鬼门”,冥府打开鬼门,孤魂涌向人间,故是日下午,各家各户须在门口供奉祭品,烧纸钱,从而揭开普渡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