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的拼音:Jǐn。
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的金文。本义为谨慎,小心;引申为郑重地,恭敬地等意思。谨,形声字。从言,堇声。《说文》:“谨,慎也。”“谨”的本义一直沿用至今。金文从言、堇声。战国文字、篆文、楷书同。谨,从“言”为义符。
从“堇”声有兼义的功能,“堇”的金文作(见字源演变2中金文文字的右半部),像人被火烧,遭逢艰难。人遭逢艰难就会趋向谨慎,因此“谨”字从“堇”声可能有兼义的功能。在六书中属於六书兼会意。其字形从秦古隶到汉隶一脉相承。
小篆在汉代已成为美术体。战国三晋的异体写法在“书同文”的政令下早已消亡了。《唐韵》:居隐切。《集韵》《韵会》几隐切,𠀤音卺。《说文》:慎也。《玉篇》:敬也。《广韵》:絜也。《增韵》:毖也,专也,重也。
《易·乾卦》:庸行之谨。《书·盤庚》:恪谨天命。《诗·大雅》:以谨无良。《礼·月令》:孟冬,命百官谨盖藏。《史记·万石君传》:丞相醇谨而已。《前汉·郦食其传》:举大事不细谨。又严禁也。《荀子·王制篇》:谨盗贼。又姓,见《姓苑》。
例句
谨,慎也。——《说文》;以谨无良。——《诗·大雅·民劳》;谨畜藏。——《荀子·王制》;谨厚以为厚。——《楚辞·怀沙》;
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谨食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不自谨惜。——清·张廷玉《明史》;谨护其失。——清·刘开《问说》。
谨奉神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管子·八观》戴望注:《御览·地部三十》引此作“不勤”。勤、谨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