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学童开学要举办开笔礼。
开笔礼,俗称“破蒙“,是学童入学前举行的一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人生四大礼之一(此外还有成人礼、婚礼、葬礼,说法不一)。学童们经过端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诵读经典、祭拜孔子等环节后,才可以入学读书。
《礼记》有云:“先正衣冠,才能明事理。”干净整洁的外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我们内心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知书明理的第一步。老师用朱砂在孩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希望孩子从此眼明心亮、充满智慧,这其中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通过击鼓,孩子们在心中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开启人生新篇章。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毛笔写下一个“人”字。“人”的笔画虽简单,却意义深远,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既是告诉孩子们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也是希望他们今后能做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诵读《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做人道理。纪念孔子,表达了人们对先贤的尊敬与追思,也教会孩子们尊师重教的道理,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礼束脩
古时候学生拜师时,往往会赠老师礼物以表敬意。六礼则是六种拜师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干瘦肉条,用以表达弟子心意。
束脩即指送给老师的十条干肉,后常指拜师费。《论语·述而》中记录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孔子曾说只要主动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他的人,他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