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笠,读音suō l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用草或麻编织成的斗篷以及帽子。
《仪礼·既夕礼》:“道车载朝服,稾车载蓑笠。”郑玄注:“蓑笠,备雨服。”
《后汉书·蔡邕传下》:“故当其有事也,则蓑笠并载。”
清·唐甄《潜书·明鉴》:“茅舍无恙,然后寳位可居;蓑笠无失,然后衮冕可服。”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转而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室内装饰品。
蓑衣,用草编织成的,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用棕叶制作的,称为棕衣。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美眉穿的吊带裙,有两条棕绳供吊在肩上。但裙腰很大,随意摆动,方便主人甩开大步走路,攥足力气挑担。
相关造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3)柳宗元的月饼: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苏轼的月饼: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月饼卖几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