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chūn】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义指草木种子生根发芽,后来扩展为季节名称,象征万物复苏的春季。
2. 《说文解字》中解释“春”为“推也”,意味着春阳照耀,万物生长。因此,“春”字也代表了生机勃勃和活力四溢的意象。
3. “春”字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清晰的演变过程。甲骨文中的“春”由三个“木”字和一个“日”字组成,中间夹着“屯”,形成了一个形声字。
4.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春”字的三“木”一“日”结构表达了春阳抚照,万物滋荣的意义。“屯”的声符在金文中发生讹变,随后在小篆和隶书中发展成现代的“屯”字形态。
5. 在商周时期的卜辞中,“屯”字常被用来表示“春”,如“今屯”即“今春”,“来屯”即“来春”。
6. 春秋时期,金文中的“春”字形态与甲骨文有显著差异,三个“木”的形象演变为两个芽苗形状,表明“春”字在不断演变中保持了其形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