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明清,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表明,口尝是鉴别药物最古老、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可以精细地辨识药物特有的气味。《神农本草经》收载的甘草、苦参、五味子(以上均以突出的味为名)、细辛(以根细长而辛辣得名)等药,其名称就已经概括了各药最突出的味道。
明代的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新增药48种,该书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约在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勣、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