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丢失后仍可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工作内容、工作标识、制度依据、交流资料等。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为一年。劳动合同的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需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和特殊人员,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等。劳动者在履行期间受到侵害时可要求赔偿,如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赔偿,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解决纠纷。
法律分析
一、劳动合同丢失怎么仲裁?
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丢了仍然可以申请劳动仲裁。通常需要的证据材料包括如下:
1,劳动者工作内容的证据,如电子文本,资料,公司相关的其他资料;
2,劳动者工作的相关标识,如工作信签,员工牌,员工服装等与公司相关的任何证明;
3,公司给劳动者的制度依据,最好是盖章或印刷整套、册的资料,比如员工手册、财务制度,员工名册等等;
4,公司正式员工或领导与劳动者交流的资料,比如工作安排、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的通知等等;
5,劳动者可以尝试与公司主管领导对话,然后录音,并将领导的名字在录音材料里面体现,否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很难确认录音材料的真实性;
6,劳动者可以通过人证,其他离开公司的员工的证言,证明劳动者在公司上班。
7,其他能与公司有关的材料(工作署名的文件),均可作为证据使用。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其一,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不具有法律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劳动合同签订后,其主体之间具有行政隶属性,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按照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
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等。
在工作期间用人单位都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双方都要按照合同规定的事宜来执行,如果在履行期间用人单位做出了侵害劳动者的行为后,劳动者也是可以索要赔偿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赔偿时,劳动者也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来解决纠纷以及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劳动合同丢失后,劳动者仍可申请劳动仲裁。申请时需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工作内容证据、工作标识、公司制度依据、交流资料等。劳动者可尝试与主管领导对话并录音,或通过其他离开公司的员工证明在公司工作。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为一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的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需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特殊人员。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在工作期间,双方都应按合同规定执行,如有侵害行为,劳动者可要求赔偿并申请劳动仲裁保护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